top of page

出世間佛教的平等與世間的兩性平等

  • 作家相片: 光明山南林寺 DBECS
    光明山南林寺 DBECS
  • 7月13日
  • 讀畢需時 5 分鐘

點擊跳轉YouTube觀看全文影片
點擊跳轉YouTube觀看全文影片

前言


平等意識不斷抬頭,從小在佛教家庭生長的琪琪感到超級疑惑,為什麼同學說佛教中男女不平等?網上還會看到有文章說比丘和比丘尼有差別待遇,比丘尼會被欺負?可是她從小看到的佛教不是這樣啊?


她帶著滿腹的疑惑去請教滿圓法師,法師笑著說:「琪琪,妳這樣很好,感到疑惑就要找到答案,不要跟著妳看到的那些網路言論起鬨!」


「我們來看看世間的平等和出世間佛教的平等吧!」



正說平等


一、何謂世間法真正的平等

自1776年湯瑪斯.傑弗遜(Thomas Jefferson)提出「人人生而平等」,經過了三、四百年,平等此概念已經深植於人心,也時時在立法、經濟、政治中被提出,民主國家中如何落實平等,也是政府致力於保護人民的重要目標之一。

現今社會中平等的概念,主要可以分為「齊頭式平等」及「實質性平等」。

 

1.齊頭式平等(形式平等):

齊頭式平等[1]即是給予所有個體相同的機會、在不考慮個人內在條件差異的情況下,透過規範性的道德或是正式的法規,讓社會中的每個人都可以被平等的對待。


比如:大學聯考即是典型的「齊頭式平等」。透過公平、公正、公開的考試,讓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考場發揮實力。不論孩子的家庭貧富貴賤,只要在考場考出好成績,就能進入心目中的志願,正所謂「十年寒窗無人問,一舉成名天下知」。

但是,如果有孩子不會讀書,卻在特定的領域有過人的才華、天份,怎麼辦?因此「多元入學管道」便應運而生,此即「實質性平等」。


2.實質性平等:

實質性平等即是關注到個體的不同,比如:種族不同、性別不同、資源不同,而給予特別的協助,最後達到「人人平等」的目標。

 


3.為何實質性平等如此重要?

如果一味追求齊頭式平等,賦予所有人完全相同的責任、義務和機會,貌似和平的社會,其實是意識形態下的犧牲品,如此不但無法促進社會發展及平等,而且隱藏著族群撕裂的過患。

反思齊頭式平等以及實質性平等的差別,正是佛法中眾生平等的根基,讓眾生在佛性本具的前提下,雖有不同的業果,卻都可以到達修行的彼岸

 


二、世間平等在佛教中的錯用

雖然社會上對於平等議題的關注方向,已經漸漸的讓兩性存在的差異日漸減小,但是卻還有人將齊頭式平等套用在宗教中,用世俗的角度批判出世的修行。比如:不認同女性不能擔任教宗、或是認為佛教裡面比丘和比丘尼不同的修行道路,例如:戒條數不同、八敬法等,是性別歧視。

其實,佛教中的平等,不但超越了實質性平等,更立足於更高的出世角度,觀看一切眾生以及修行的道路。


 

三、佛教中的平等:對於自己的修行

1.眾生皆有佛性,佛性平等

佛陀當時提出的「眾生平等」,就極具慧眼的超前現今社會兩千多年,跟現在的「實質性平等」不謀而合!

釋迦牟尼佛成道後的第一句話:「大地眾生皆有佛性」,眾生皆可成佛。人人皆有佛性,佛與眾生是平等的。而我們的佛性就像一顆摩尼寶珠藏在口袋裡,自己卻不知道。以為自己很窮,便向外汲汲營營尋求解脫,其實真正的解脫即在自心 ── 因為佛陀告訴我們人人皆有佛性、皆可成佛。

世尊在注重種姓制度的印度社會背景下,開創性的建立佛教,肯定一切眾生都可以修行、都能成佛,並且告訴我們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」。

更甚者,佛教中所主張的平等,不限於人的平等,甚至將人類周圍的動物、植物等,也都納入「平等」的範疇。[2]比如:《指月錄》中「青青翠竹,盡是真如;鬱鬱黃花,無非般若」──萬物有佛性,又或是「溪聲盡是廣長舌, 山色無非清淨身」──心中有佛,萬物皆是佛。


但是,既然眾生皆有佛性,那為什麼我有這麼多煩惱,我不是佛呢?


2. 性德本具(佛性平等)、修德方顯(應病與藥),但因業果而有不同的根基

釋迦牟尼佛成道後那句話的後面是:「但因妄想執著,不能證得,若離妄想,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。」[3]

所以我們只是暫時被煩惱妄想所縛,若離妄想,即可成佛。每個有情的佛性都藏在眾生染汙的煩惱中,所以,每個人若能脫離業和煩惱的束縛,就都有成佛的可能。 

因此,雖然立足平等、都有佛性,但是卻有不同的業力,世尊為眾生大開八萬四千法門,因應不同眾生、不同根基而找到相應的法門修行,進而走向解脫。


修行的道路應機對藥,有什麼病就吃什麼藥,一些當今「世間」看到的個體差別,正是因為業力而呈現出修行中需要對治的病。比如:男眾對於權力欲望較喜爭奪,女眾在情感上較易產生執著。戒律不是基於世俗的管理方式,而是佛陀以一切遍智觀察到不同眾生修道上的障礙而給予的良藥。正如八敬法,其實是良藥,但是如果只觀其外相、不審其用心,便會判定其為對待女性的貶抑、和性別上的不平等。

所以,不但男性和女性不一樣,連男性和男性、女性和女性都不一樣,每一個個體都不一樣,修行的道路當然就不同了。在佛教中,佛性平等,每一個眾生都有成佛的潛能。但是因應業力、習氣、煩惱不同,就有不同的法門來修行了,這也就是實質的平等

 

四、佛教中的平等:對於他人的慈悲

除了對待自己修行、對治習氣的角度來看平等之外,佛教與世間法在平等的概念上還有一個很大的差異。

於己修行:佛法不但在修行上眾生平等、所有眾生都可以成佛;

於他慈悲:在對待他人上則是平等的慈悲。你我之間,沒有對立,超越一切差別。

比如:菩薩以願力成就,在救度眾生時並無親疏遠近的差別。佛教當中的平等是與心結合在一起。所以,在自己的修行上,每個人是獨立不同的個體,有不同的修行功課;在對待他人上,則可以透過持戒培養自己的慈悲心。也因此三無漏學中的基礎是戒學。

當我們受了戒、持戒,就是發了一個誓言,一切有情、無情都是我持戒的對象。比如:五戒中的不殺生,不只看時間或是看對象,不是因為生日,所以特別放生;而是不只對我喜歡的寵物慈悲,對於一切眾生,乃至於小小的螞蟻都不會傷害。

這就是對於他人平等的慈悲。

 



總結


總的來說,佛法中的平等並不是對於制度、概念上的公平或是超越,而是從內心當中結合自身修行的方法,對待眾生的平等慈悲。 

世間講兩性正義,出世講眾生平等;世間講團體管理,出世講慈憫體諒;世間講平等機會,出世講解脫輪迴。

性別主義、政治學、經濟學所追求的平等與佛教中的平等相去甚遠。

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無論是立足點、觀點、切入點都不同。過度用歷史學的角度批判佛語、用社會學的角度反思公平、用政治學的角度看待管理,只會模糊修行的本質,失去佛法出世間的立足點,而最大的損失都是修行者自己

 


[2] 張文良, 2019,〈佛教的平等觀與人間佛教〉,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研究

[3] 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卷51〈之二〉:「奇哉!奇哉!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,愚癡迷惑,不知不見?我當教以聖道,令其永離妄想執著,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。」(CBETA 2025.R1, T10, no. 279, pp. 272c26-273a1)



留言


追蹤我們 

想獲得最新戒法課程及活動

歡迎透過以下管道追蹤光明山南林寺

  • 光明山南林寺
  • Facebook

有新消息請通知我 

將不定期提供最新戒法訊息,不會收到非相關內容,

且可隨時來信取消訂閱。

bottom of page